
1951年6月11日这一天,当美军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打进铁原城的时候,他们傻眼了。城北那边,志愿军新修的防线已经筑好,黑压压一片,像钉子一样扎在那儿。李奇微盯着地图看了半天,最后一拍桌子——撤!全军就地防守,别往北打了。
你猜他为啥突然怂了?这得从头说起。
话说1950年底,李奇微接手第八集团军的时候,手底下那帮人都快散架了。麦克阿瑟那个老疯子之前吹牛要把志愿军赶回鸭绿江,结果自己被撸了职,留下一堆烂摊子。李奇微可不是麦克阿瑟那种狂人,这老小子打仗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他琢磨了几天,就发现志愿军有个致命问题——后勤全靠人扛肩挑。打起仗来猛是真猛,可撑不了多久,基本上七天左右就得歇菜。李奇微给这种打法起了个名字,叫“礼拜攻势”。你想想,粮食弹药都背在身上,能背几天?
于是他想出个损招,叫“磁性战术”。说白了就是耍赖——你来我就跑,拉长你的补给线,等你打累了弹药粮食都没了,我再回过头来揍你。这招够阴的。
1951年4月底,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前期打得挺顺,可后来后勤跟不上了,按计划往北撤。李奇微一看机会来了,立马调了13个师,在全线追着志愿军屁股打。他的如意算盘是啥?不是要全歼志愿军,他没那么傻,他就想拿下一个地方——铁原。
这个铁原可不是普通地方。它跟铁路线、平康、金化连成一片,当地人叫“铁三角”。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志愿军的物资转运、后方机关都在这儿。拿下铁原,就等于卡住志愿军的脖子,西线部队想往北撤?门儿都没有!几十万大军被拦腰一截,那还不得全军覆没?
李奇微心里门儿清,他在回忆录里都写了,说如果能威胁或者占领“铁三角”,那就发财了。占了铁原,就能把志愿军逼到谈判桌上,到时候条件还不是他说了算?
彭老总也不是吃素的,5月20日就感觉不对劲,赶紧下令停止进攻,撤回三八线。可美军推进速度太快了,西线美军第一军的前锋一天能跑八九十公里,志愿军180师来不及撤,几乎全军覆没。
这时候怎么办?只能拿人命填。
彭德怀先让65军顶上去,在涟川那边挡了四天四夜,整营整连的人就这么没了。可美军还是压过来了。
轮到63军上场。这个军刚入朝一个多月,连轴转打仗,三万多人打得只剩不到两万了。彭德怀越级给军长傅崇碧发电报,说你们必须在涟川到铁原之间顶住,没有我的命令,一步都不能退!还跟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说,就算63军打得只剩一个人,也得在铁原守15到20天!
傅崇碧看到电报,眼泪都下来了,立马回电:“我们绝不让美军再往前走一步!”
你想想,63军这时候啥情况?正面25公里,纵深20公里,要防守这么大一片地方。187师守西线铁路公路要道,配上军属炮兵和65军的一些部队。189师在东边,188师做预备队。
对面呢?美军四个师,将近五万人,一千三百多门大炮,一百八十多辆坦克。人数比志愿军多快一倍,装备就更不用说了,完全碾压。
1951年5月30日,63军刚进阵地,仗就打响了。这一打就是12天,打到6月11日才撤。
先说西线。6月1日,范弗里特调来上千门炮一顿狂轰,美国第一骑兵师主攻。187师的战士们死活不退,一个阵地反复争夺。561团3营打了四天三夜,打退十多次进攻,后来被授予“守如泰山”的称号。
美军吃瘪了,转头打东线。189师遭到猛烈炮轰,有战士回忆说,铁原南边的山本来树木茂盛,后来被凝固汽油弹烧得光秃秃的,啥都不剩。打了一天后,189师趁夜色反攻种子山,把守敌全歼了。可这一仗打完,全师就剩一个团的人了,营连都得缩编,照样接着打。
师长蔡长元硬气,没要援军,只说了一句:“你们把二线阵地准备好就行。”
6月3日下大雨,路上全是泥。188师563团接替高台山的防御任务,这山有八百三十多米高,是第二道防线的核心。杨得志交代说,总体上要顶住敌人,同时要爱护战士,尽量保存战斗力。
6月5日,563团八连守233高地。连长郭恩志用了个“三朵花”战术——迫击炮、手榴弹像梅花瓣,机枪火力串成一串红,小分队像荷花一样包围敌人。打退七次进攻,又反击六次。敌人打了一千发炮弹,我们才伤亡十六人,却干掉敌人八百多。八连获得集体一等功,郭恩志成了一级战斗英雄。
6月6日,一连二排八个战士断后掩护。子弹打光了,跳崖也不当俘虏,五个人牺牲,三个人活下来,被授予特功排。
563团一直守到6月9日,全团就剩两百四十七个人。
6月9日,美军逼近铁原城郊。188师564团5连守内外加山,那就是个小土包,高两百多米。
6月10日,志愿军炸开水库淹平原,想拖住美军坦克。美军出动七百多架次飞机,扔了两百多枚五百磅炸弹和凝固汽油弹。5连的战士们用缴获的敌人武器打退五六次进攻,七十多人坚守到失联。拖住美军整整一天。那座山后来被叫做“冰激凌山”。
同一天,美军小股部队绕到东边,63军又抽出一个营去堵。
晚上,彭德怀下令让40军接防,63军终于可以撤了。
据《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63军在25公里正面、20公里纵深,硬顶着四个师轮番进攻,干掉敌人一万五千多人。打掉了美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他们抢占铁原、摧毁后方基地、割裂防线的企图,为稳定整个战局立了大功。
63军就靠着这股不要命的劲儿,从5月31日打到6月12日,整整12个昼夜,在几乎被美军炮火翻了个底朝天的土地上,硬是给志愿军主力争取到宝贵的10天时间。
就这10天,志愿军主力成功转移到新防线,把阵地修得稳稳当当。
1951年6月11日,当联合国军费劲巴拉终于打进铁原的时候,发现铁原北边已经有一道新防线了,稳固得很。
李奇微大失所望,他明白自己的合围重创计划彻底泡汤了。只能下令全军就地防御,别往北推了。他在回忆录里不得不承认:志愿军又一次用空间换时间,大批部队和补给都安全撤走了。
这句话听着平静,背后却是他战略意图被打碎的无奈。63军虽然伤亡惨重,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彻底打碎了李奇微想拦腰截断志愿军主力的阴谋,赢得了停战谈判前最关键的战略主动权。
就是这场阻击战,让美国五角大楼彻底放弃了在朝鲜蜂腰部搞东西海岸登陆那些激进方案,最后下令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
1951年6月30日,李奇微通过广播,向中朝方面提出举行停战谈判的建议。
所以你看,李奇微真正想要的,不是什么全歼志愿军,他没那么天真。他就是想通过重创志愿军、占领要地,逼着志愿军签对自己有利的停战协议。
铁原阻击战这场惨烈的胜利,恰恰是打碎他这个谈判筹码的关键一击。
可偏偏就是这个看起来没那么疯狂的战术意图,被63军用血肉之躯硬生生顶了回去,最后逼得他不得不低头,发出停战谈判的信号。
铁原,不只是一场战役的名字,它更是一份永不磨灭的战略宣言:在这片土地上,再强大的火力优势,也打不垮一支军队视死如归的钢铁意志。
说到这儿,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如果当时63军没能守住那12天,朝鲜战争的结局会不会完全不一样?铁原一丢,几十万志愿军主力被合围,后勤一断,那可真就凶多吉少了。到时候谈判桌上,咱们还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历史没有如果,可那些为了守住铁原而牺牲的战士们,他们用命换来的这12天,换来的不只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更是整个战争走向的转折点。每次想到这儿,心里都五味杂陈。
你们觉得呢?
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2022,股票配资项目,配资114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