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21日,六架B-2隐形轰炸机如幽灵般掠过伊朗库姆东北部的山峦,六枚单重3万磅的GBU-57钻地弹撕裂岩层,直扑埋藏于地下90米深处的福尔多铀浓缩工厂。
与此同时,30枚战斧导弹扑向纳坦兹与伊斯法罕的核设施,美国总统特朗普将这场突袭称为“惊人的军事成功”,而伊朗外长的谴责声明还带着导弹发射后的余温,人类又一次站在了核危机的悬崖边。
此刻,全球2813枚核弹头正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它们主要分属美俄两个核巨头,只需一道指令便能瞬间改写人类命运。
军事专家张召忠曾经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一旦开战,人类无处可逃,这些沉默的毁灭者如同悬在文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握剑的手,正因地缘博弈而微微颤抖。
伊朗福尔多核设施的战略价值,在于其将铀浓缩至83.7%的能力,距离制造核武器所需的90%纯度仅一步之遥。
当以色列因缺乏穿透山体的重型炸弹转而求助美国,特朗普最终动用了仅B-2隐形轰炸机能投掷的“地堡毁灭者”,这场蓄谋已久的打击暴露了核对抗的残酷逻辑,一方追求核能力突破,另一方不惜以武力要将其扼杀于摇篮。
讽刺的是,钻地弹的硝烟未散,技术质疑已然浮现,伦敦经济学院学者认为美国投掷的GBU-57或许无法穿透90米岩土层,对伊朗核设施难以造成有效打击,伊朗方面在遭遇袭击之后也是表示“损失不大”。
而1981年以色列摧毁伊拉克核反应堆的历史表明,军事打击只能暂缓而无法终结核计划,伊朗一面宣称核材料已转移,一面将导弹瞄准以色列,美国在卡塔尔部署F-22战机,预警“48小时内可能遭报复”。
核竞赛的引擎从未熄火,不光是伊朗,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2025年4月表态即使在俄乌冲突停止后,未来几十年俄罗斯都不会削减核武器,在他眼中,核武库既是盾牌也是权杖,代表着大国博弈的终极话语权。
美国则在签署《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同时,加速开发现有核弹头的潜力,表面上美俄核弹头削减30%,实战部署的核弹反而增加15%,活脱脱演绎着现代版“朝三暮四”。
更令人忧心的是“核保护伞”的泛化,北约将日本、乌克兰等无核国家纳入核庇护体系,无异于将核按钮拆解成每个盟友都能戳两下启动键的情况。
一枚现代核弹的杀伤力远超常人想象,在二战时期,美国对日本投出的两枚原子弹的威力已经相当惊人了,而技术更迭下的核弹威力已经是当时原子弹的数十倍了。
因此如今光是美俄库存的核弹头足够把地球文明犁平七遍,所谓胜负不过是看谁能在废墟里活得久些。
对于这种“灭世级武器”,人类历史上有且仅有两次在实战中使用的记录,就是二战时期美国投掷的两发。
为什么当时的美国,敢直接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现在却只是发展核武器却没有真正的使用的,问题就在于威慑力当中。
能威慑核武器的东西只有同样杀伤力的核武器,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研发出原子弹的国家,当时其他国家都不具备这样级别的武器,也就是说当时的世界格局,没有一个国家能对拥有原子弹的美国造成有效威慑,因此美国敢将其投入实战当中。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除了联合国五常之外,还有四个“非法拥核国家”,核武器已经不是美国的“特权”了。
当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止一个的时候,毫无疑问就进入到了“黑暗森林”法则当中,在黑暗的丛林中,没有人愿意做“第一个开枪”的猎人,因为这会让他成为其他猎人共同的目标。
因此如今的核武器更多的是起威慑作用,但如果真的有第一颗核武器被投入使用,那就会打开“潘多拉魔盒”,最大的可能就是其他的核武器也会被陆续启动。
核按钮终究是文明的自毁开关,与其算计怎么打赢核战争,不如琢磨怎么永远别按那个红按钮,人类最该唤醒的并非更先进的钻地弹技术,而是对共同命运的认知。
毕竟当地球沦为核战场时,胜利者的奖赏或许只是最后一块未被污染的压缩饼干。
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2022,股票配资项目,配资114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